« 雨花石收藏有窍门雨花石中的“飞龙” »

雨花石

        投资收藏古生物化石,在国外已风行了几百年,而在我国,古化石收藏者基本上局限于地矿工作者人群。许多喜欢收藏的朋友还没有看到收藏古生物化石的前景。其实收藏古生物化石,可以让我们认识自己生存的地球,研究地球历史时期中古生物的分类、演化及生态变化兴衰的过程。

        供石的高下优劣可以按照一定的评介标准来衡量。这里, 既有统一而概括的普遍标准,也有按不同类别、不同石种进行同类对比的分类标准。无论普遍标准还是分类标准,都应包括科学、艺术两大因素,这是缺一不可的。同时,由于各石种的形、色、质、纹等观赏要素和理化性质互不相同,风格各异,因而它们的欣赏重点和审美标准也有所区别,我们评品单个供石时也尤其需要注意。我们还必须记住,奇石毕竟是自然的产物,因此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即所谓“大匠能授人以规矩,不能使人于巧”也。

       雨花石等观赏石一旦被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就有可能引起我们联想,唤起心灵深处记忆,引发情感波浪,最终喜爱上雨花石。以情感人是艺术品的成功切入点,同样适用于天然艺术品。王朝闻先生在《石道因缘》一书说,“石居人外,人在石中,相击相和,创造对方”,陆放翁抚石吟诗:“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因此,抽象雨花石吸引人,感动人,让人喜爱,就是抽象中蕴含有令赏石者引发情感波澜的美的通感。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美,而艺术的美首先是情的美。明画家祝允明的“情之喜怒哀乐”是情感的注脚,寄情山水是传统中国文化的思想。著名心理学家阿思海姆认为,人的情感生活实际上是各种心理因素充分活动之后达到的一种兴奋状态,这种兴奋状态本质上是一种力的结构,各种不同的情感生活皆有各自不同的力的结构。所以情感在具象和抽象作品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梵高画的内涵不正是通过那炽热的色彩、笔触传达出来的吗?大山人的枯枝秃笔,使你感染的不也是满腔的悲愤激情吗?赵无极的抽象画,有的满幅是通红,只是极小角是鲜黄,却给人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感觉。天为艺术的抽象雨花石,赏石者通过感知石面图案,引发联想,获得美的享受。联想越丰富,感受就越深刻,审美的情调就越高,而联想和感受深浅是由赏石者的文化素质所制约。因此,雨花石抽象美的情感是石面上组成抽象审美经验诸要素按照一定比例配合达到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时达到的审美愉悦。

        近代科学揭示了雨花石的奥秘,它产于南京雨花台砾石层(包括六合、仪征等地区),形成年代可追溯到1200万年前。雨花石的成份有玛瑙质、蛋白质、石英质、水晶质等,玛瑙质雨花石是雨花石中佼佼者。雨花石以其纹奇、色艳的自然美感著称于世,它的圈纹由自然生成时产生的空隙演化而成,色彩由所含矿物质的成份而定,如赤红者为铁,蓝者为铜,紫者为锰,并由其含量多寡,呈现浓淡、深浅的颜色变化,使这美丽的小石子呈现丰富的色彩与图像。

        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藏雨花石甚丰。一次,他偶遇从六合灵岩山来的村叟,村叟背了一口袋雨花石,他从袋底翻出一块从未见过的鲜红石子,连声呼妙,当即买下。此石石质晶莹、如雾如烟。陈贞慧见石子色中有影,影中有色,色影迷离,爱不释手,在房中踱来踱去思索为美石取名。陈的爱妾碧纹午睡方醒,来到他身旁,陈贞慧见碧纹面颊红润,顿开心窍,原来碧纹面上有一块“睡痕”凝血未消,陈一语双关地说,好一个“美人睡痕”,这个品石佳话,为后代的石迷们津津乐道。

        近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赏石文化得以大力弘扬,雨花石这“中华一绝”为越来越多的中外收藏者青睐。普通一颗有图像的小石子起码几百元,雨花石中的精品更是价值昂贵。最近有位日本雨花石爱好者,就花费7000美元向上海著名收藏家陈先生收购了一颗雨花石。

        雨花石爱好者认同六合、仪征、江宁等地产的雨花石,对出产于长江流域其他地方的彩色卵石尚没有完全认同。其实有些石头的质地完全同雨花石一样,雨花石不妨沿长江流域耐心寻觅,也许会有所收获。

        目前我国有许多地方出现古生物化石,如贵州、云南、辽西等等,我市附近的东阳、龙游等地,也都发现了恐龙蛋的化石。又如辽西地区中生代地层,动植物化石十分丰富。这些化石距今约1.2-1.5亿年。主要有鱼类、鸟类、昆虫类、爬行类和植物类,其中以鱼类最具特色,数量丰富,保存精美。这些化石对研究地质发展史、古生物及气候的演变进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收藏和观赏价值。

        古生物化石的收藏,是我们了解物种起源的生存、发展到灭亡的物化证据,更能让我们知道由于地壳运动、地震、海啸等人为不可制止的自然灾害,增强我们理解“适者生存”自然法则的秘笈。

        如海百合古化石,距今约2.5亿年,它是我国稀有的观赏海百合,因化石呈现如百合花而得名。海百合生活于海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和石化作用,美妙地镶嵌在灰黄色的沉积岩之中,似一朵朵百合花,非常美丽。

        如贵州龙生活在距今2.1亿年前中三叠纪,现在的贵州兴义一带还是一片泽国。2.1亿年前,这里生息着一种小型幻龙——贵州龙。它小脑袋、长脖子,身体宽扁,很像后来出现的蛇颈龙。它四肢仍保留趾爪,能像鳄鱼一样匍匐前行。它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里,宽大的脚掌及细长的尾巴很适于在水中游泳。与其他幻龙一样,贵州龙也喜欢吃鱼及小型水生动物。

        自明清以来古化石就成为人们收藏和观赏的珍品,人们根据此类化石采集的片块状大小,可制作成印泥盒、砚台、镇纸、插屏和花盆等造型的文房用具及工艺品,尤其作为文房办公用具的印泥盒、私人印章等,具有印泥色泽保鲜,避邪祛灾、逢凶化吉、振兴宅府之功效。

        行业人士认为:收藏古生物化石,好比是经营投资“时间”的操盘手,它比收藏雨花石、灵璧石、砚台、玉石等高价收藏品升值空间更为可观。只是因为稀少,这个小小的收藏板块,还未被人为炒作和发掘。记得有位古玩店业主说“玩瓷器三分利,玩玉器杂件四分利”。据其有限的稀缺资源和不可再生性,古生物化石还未被造假人“恋上”的纯洁性,随着地质科研机构鉴定服务的社会化,笔者认为古生物化石收藏可谓“钱途无量”。

        当然,收藏中还要注意假化石的识别与鉴定,辨别人工制作出来的“假化石”方法大致有以下4种:1.按真化石结构制作的“化石”模型:制作化石模型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铸造、雕刻、绘画、染色等。最常见的是恐龙等大型脊椎动物的“化石”模型,而100%真化石的完整恐龙骨架是不可能的。这种“化石”模型不仅在博物馆有,民间也有许多人会制作其模型作为工艺品出售。但由于这类工艺品是“仿真”制作,因此不容易鉴定,有的甚至需要专业的知识或技术才能确定真伪。2.按现代生物外形制作的非“化石”雕塑工艺品:许多工艺品制作者会通过铸模、雕刻、酸泡等技术手段制作仿现代生物外形的雕塑工艺品。生物实体特别是软体往往很难完整地保存为化石,因此这类雕塑工艺品通常瞒不过有古生物常识的爱好者。当然,也不排除这类雕塑工艺品是古人所为,因为古人早就有按生物外形雕刻工艺品的习惯,比如石狮、石龟等。3.人工制作“真假参半”的化石:通常是将不同个体甚至不同生物的化石通过巧妙的拼接成为一个“化石”,有时也会在破损的真化石上雕刻出已缺失甚至原本没有的结构,以提高化石的“完整度”。这类最不容易鉴别。4.人工制作“琥珀化石”:人工制作的琥珀通常是采用重熔琥珀、现代树脂或其它材料制作,其熔点、密度等均与真正的琥珀有区别,通常可以通过盐水、热针等方法简单鉴定。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